故宮博物館最早是清初皇宮。原名盛京宮闕,后稱奉天行宮。在遼寧省沈陽市舊城中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間,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
線路分類: [博物館]
景點地點: 國內 遼寧省 沈陽市
本站推薦:
故宮博物館最早是清初皇宮。原名盛京宮闕,后稱奉天行宮。在遼寧省沈陽市舊城中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間,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價值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筑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瑯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我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建筑風格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 則稱盛京宮殿、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等。其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后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一百余座,屋宇五百余間,占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筑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作為滿漢建筑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范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游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7)。清順治元年(1644),清政權移都北京后,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于此,并有所擴建。
歷史沿革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則稱盛京宮殿、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等。其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后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一百余座,屋宇五百余間,占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筑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滿漢建筑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范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游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的創(chuàng)建有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背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發(fā)祥于中國東北長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滿激情的傳奇英雄——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三十六年的征撫,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yè)。在統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等在內的戰(zhàn)爭中,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八旗制度,規(guī)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佐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參領),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都統),是為一旗,共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將女真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融為一體,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變?yōu)橐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機體,為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登上歷史舞臺做好了一切準備。一六一五年,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后金),自稱撫育列國英明汗。后經過薩爾滸之戰(zhàn)、開(原)鐵(嶺)之戰(zhàn)、沈(陽)遼(陽)之戰(zhàn)、廣寧之戰(zhàn)等多次大捷,金國國勢日盛,都城也幾經遷徙。
一六二五年,努爾哈赤出于戰(zhàn)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并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一六二六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又續(xù)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族,于一六三六年將國號改稱為“清”,并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
迄皇太極逝世止,幾度歲月滄桑,多少風云變幻,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一六四三年,皇太極與莊妃所生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此時清朝已足以與明朝抗衡而一爭天下。一六四四年,八旗軍縱橫捭闔,一舉攻占北京而定鼎中原,確立了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權。
清遷都入關后,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圣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十次東巡故里,拜謁祖先陵墓的同時,還要瞻仰先皇使用過的舊宮圣跡和遺物,一抒自己對祖先開國創(chuàng)業(yè)功德的仰慕之情。
因此,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筑中軸對稱的新格局。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于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建筑規(guī)模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 3個部分。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筑,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殿為八角重檐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臺基上,繞以青石欄 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金龍蟠柱,殿 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中路為整個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后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筑。中院和后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里程。
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聰時,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后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
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后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墻,獨成一座宮院。鳳凰樓建于后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后,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樓為三層歇山式,深廣各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黃琉璃瓦綠剪邊。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筑物。
大清門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于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場。
文溯閣
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御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沈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后,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后稱為沈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博物館,國立沈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1949年以來,對故宮的建筑進行了全面的維修。1955年命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p>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點交通
從沈陽站乘環(huán)路車到西華門(故宮)、南一馬路乘環(huán)路電車到東華門、北站乘224公汽到小西門轉環(huán)路電車故宮站下來即可到達。故宮門前還停待租乘的人力三輪車,收費僅5元一圈,以其代步又添一些情趣。如今,故宮中的中軸線已融入2008北京奧運會。